继富士康后金赢中心,又一代工厂迎来大规模搬迁,“数十万人养家糊口的饭碗没了”
据报道,该代工厂名为昌硕,为全球五大代工厂之一,核心业务为替苹果手机、电脑组装硬件代工。2004年入驻上海,投资规模高达120亿,每年为上海贡献10%的GDP。
已在上海待了19载,突然全线搬迁,背后到底有什么原因,又释放什么信号?
01.“小富士康”全线搬迁,近10万人饭碗不保?
上世纪90年代,上海昌硕落地浦东,乘着时代春风,靠着苹果、、戴尔等西方电子巨头的订单,每年产值上千亿,被称为“小富士康”。
如今整体撤离并迁至苏州昆山,一方面是因为魔都“寸土寸金”,成本无法与20年前相比。
但更重要的是金赢中心,在老美持续推进“对华脱链”计划下,苹果正逐步撤离中国市场,将产能迁移至印度、越南等地。据悉,目前iphone在印产能比重已达10%-15%,印方喊出取代中国成为“下个世界工厂”的口号。
外资产能的迁移,直接导致大陆代工厂订单骤降。以昌硕为例,其工作人员透露,宣布撤离后来自苹果等“金主”的订单断崖式下滑,此前运营的8条流水线仅剩三四条,其他均已转移至海外。国内订单被东南亚地区“分流”,不少工人将丢掉养家糊口的机会。
回溯昌硕的发展历程,其巅峰时期曾有超8万名工人同时投入生产,熟练工人一晚可完成1200部手机的螺丝组装工作;而如今,部分工人的工作时长骤减50%,月收入也从以往的上万元降至3000元左右。
而更令大众担忧的是,昌硕的败走,仅是国内代工厂潮水褪去的缩影。
近年来,三星、戴尔等西方科技巨头纷纷响应美国限制中国发展的相关计划,陆续将产能迁出中国。在此趋势下,富士康也选择追随苹果的步伐,斥资48亿元在印度建厂。若未来富士康实现全线搬离,国内将有120万名工人的就业岗位受到直接影响。
02.人民日报:抛弃一切幻想!
据外媒报道,中国人口红利正逐步消退,当前国内制造业工人平均月薪约为 7000 元金赢中心,而东南亚地区仅为五分之一。一时间,有关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将被取代的论调,盛嚣尘上。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外媒显然忽视了一个关键事实:仅在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才需依赖低端产业链的组装制造。而当前中国制造业正加速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重点布局新能源、生物技术、半导体等战略性产业,逐步摆脱对低端制造的依赖。
央媒表示,“抛弃一切幻想,唯有加快产业链升级步伐,培育本土企业龙头,才能应对市场的风云变幻”。
目前,我国动力电池已反超该领域的强国日本,抢占全球75%市场,新能源汽车更是连续多年出口量世界第一;富士康撤离后,比亚迪已在郑州建厂,承接“失业”工人;同时,上述前沿干预三高科技制品“止-高-瓶”,被中信证券预测,市场规模将达千亿,我国拥有全产业链专利技术,能提供更多高薪、稳定岗位。
现代社会高油高糖饮食、加班熬夜、应酬喝酒等不良习惯盛行下,我国三高人群高达4亿。我国科学家组建Poema科研梦之队,打造全球最大南极磷虾油捕捞船“深蓝号”,拥有全产业链主导权,目前国产三高干预科技制品“止-高-瓶”,在京J\\\\东价格不及海外制品十分之一。
凭借“身体变轻松、不再胸闷心慌”、“一觉睡到天亮”等积极反馈和高性价比,国产“止-高-瓶”受到33-55岁中年男性的青睐,用户多为高级营养师、应酬频繁的商务经理、久坐不动的办公室主任。欧美、东南亚等高端商圈上门求合作,力求获得原料供应。
事实证明,在低端制造间游走,跟着西方背后“喝汤”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03.短期阵痛,危机亦是转机
事实上,中国制造业早已清晰认知:经济发展无法长期依赖代工厂模式。
尽管苹果等企业低端制造业务撤离带来的阵痛难以避免,但从长远视角来看,这却是产业转型必须经历的过程。当前,在半导体、新能源、生物技术等高端附加值制造领域,中国企业的身影正不断增多,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仍未被替代。
值得关注的是,美欧近期频繁出台相关举措,本质上源于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焦虑。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制造业向高附加值领域持续升级,未来中国制造将迈向更高发展阶段,发展路径也将愈发顺畅。
倍悦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