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9月25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胤衡)今天国荣配资,一幅跨越75年的影像长卷在北京中国石油大厦缓缓展开,从1960年“铁人”王进喜跳进泥浆池的瞬间,到1998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揭牌,再到2025年深地塔科1井钻破万米,200余幅照片见证了中国能源工业从“贫油国”迈向世界能源大国的光辉征程。
在今天召开的中国石油成立75周年座谈会上,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戴厚良表示:“75年前的今天,中国石油正式成立,翻开了新中国石油工业崭新的一页。”75年前,新中国百废待兴,原油年产量仅12万吨。从玉门油田的探索到大庆油田的发现,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老一辈石油人,以“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情,铸就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一场场石油会战,使我国在1978年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大关,为新中国工业化注入奔腾不息的“工业血液”。
如今,中国石油持续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国内油气产量当量持续增长,形成了国内原油、国内天然气、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当量“三个1亿吨”的稳固供应格局。从克拉玛依戈壁到松辽盆地,从非洲荒原到深海远洋,石油精神的火炬在一代代青年中传承、接力。长庆油田杨义兴27年坚守国荣配资,诊断各类油井“疑难杂症”,他所在的工作室累计创效1.8亿元。乍得公司耿捷坚守非洲荒原14年,保障了油田连续安全平稳运行,见证了所在区块年产量从100万吨到超500万吨的跨越。
中国石油正从传统油气生产商向“油气热电氢”综合性能源公司加速转型。在这条创新之路上,活跃着新一代石油科技工作者的身影。勘探开发研究院的金旭2010年从北京大学毕业,他投身石油科研一线,将纳米技术应用于页岩油气勘探,其团队将岩石表征分辨率从厘米级推进至亚纳米级,在微观世界中不断探寻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新路径。
中国石油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自主研发的3000亿参数“昆仑大模型”赋能全产业链。中国石油信息化补强核心工程项目管理团队在两年时间内实现项目在145家单位上线运行,为“数智中国石油”筑牢根基。在材料科学领域,辽阳石化陈颖多年深耕共聚酯,带领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让“中国制造”在新材料领域挺起脊梁。
日前,在中国石油集团第三届“感动石油”人物颁奖典礼上,“铁人”王进喜通过全息影像技术与新时代石油人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你们打了一场新的大会战啊!”他赞叹道。
75载薪火相传,新一代石油青年接续“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使命,挺膺担当,用青春书写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时代新篇。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国荣配资
倍悦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